新闻资讯
装配式建筑为何难以被米乐m6接受?
发布时间:2023-02-1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米乐m6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面临的问题很多,困难很多,但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是顺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绿色生态发展和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建筑品质的全面提升、建筑工人未来的幸福感这几个方面,都需要我们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9月2日,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老百姓能住到更高品质、更高性能的房子,这就需要建筑业自我,全面提升建筑质量和建筑业的科技含量。

  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71号文),至今整整3年时间。在此期间,住建部出台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发布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等系列文件。全国30多个主要省市出台了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从行业协会到研究机构,从开发商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装配式建筑发展,在各自领域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质疑的声音,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9月2日至3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在杭州召开2019年度学术年会,以“发展新型建造方式,驱动行业转型升级”为主题,旨在促进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和装配式建筑持续稳步健康发展。会议期间,文林峰及多位业内专家就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发展装配式建筑,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文林峰认为,目前装配式建筑领域存在很多误区,第一个误区是一些业内人士不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和外延,将装配式建筑盲目等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短期推动的大板建筑。那时的大板建筑,受到技术水平和国家社会经济实力的限制,相对比较粗糙,也出现过一些质量安全问题。而现在推的装配式建筑与过去完全不同,在技术、标准方面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误区是对现有技术体系的担忧。有些人认为这种连接的方式不像整体现浇那样安全可靠。“其实我们的技术体系是完全按照现浇的理念来设计的。在早期的时候有些工艺工法做得不好,出现了一些安全隐患。通过技术的优化、改进,通过产业工人的培训,通过体制机制、监管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已经逐步得到了解决。我们也在加强宣传引导,加大监管力度。现在全社会要形成一个新的共识,米乐m6装配式建筑是一个发展方向,只是我们如何按照这一发展方向,把技术问题解决好,把管理解决好。如果我们不走工业化道路,中国永远都会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建造方式上。”文林峰表示。

  在中国建筑设计院装配式建筑研究院总工程师赵钿看来,对装配式建筑成本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赵钿认为,米乐m6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装配式建筑的人工成本优势已经开始显现。目前装配式建筑还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熟的、大规模的供应,如果相关工艺成熟了,形成规模,成本必然会降下来。目前很多成本追根溯源还是跟设计密切相关,设计不标准、设计过于复杂、设计不太符合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要求,就增大了整个工程的难度,同时增加了成本。

  除了认识上的误区,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文林峰认为,首先是工业化的思维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这需要通过学习、了解,从根本上解决。第二是政府层面的政策落地存在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最后一公里”落实不到位。“过去的建造方式,设计、生产、施工、采购、物流,完全都是割裂开的,这非常不利于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所以我们从顶层设计上就要加大力度推进工程总承包,把产业链串联起来,让各个环节有机地衔接,才能有利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在机制方面,文林峰强调,“装配式建筑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与传统的建造方式也有很多不同,装配式建造方式更多地是采用穿插施工,在不同的阶段政府需要更多的现场检查,所以在验收、监督、检查机制方面也需要创新。米乐m6另外如何去统筹各个环节,包括企业主体如何从自身责任的角度出发,加强工厂生产的质量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这不可能靠外部监督来解决,一定是五方主体在这方面做好。”

  第三个困难是设计队伍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设计是龙头,设计要考虑到生产的方便、施工的方便,考虑到全环节、全过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翻图纸。装配式建筑发展对设计单位、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支队伍的责任更大、使命更大,需要统筹、统领全过程。第四个困难是人才能力问题。全产业链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严重问题。

  在文林峰看来,人才培养是一个大的命题,涉及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高端的主管领导和建设口负责人,很多省市通过组织部、党校,通过贯彻国家的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把装配式建筑培训放在组织部门的培训教程里。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的领军人才。需要各级政府、协会、媒体多发挥作用,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交流、考察活动,让这些企业家多去看一看。他们的学习对于把企业引入正确的方向非常重要。第三个层面是项目经理、生产厂长、车间主任,一定要有产业化、系统化、现代企业制度、现代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希望借助一些试点示范工程,多去学习,多去交流,把能力培养出来。下一步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希望能给项目经理这一层一些职称或者技能的认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文林峰建议。

  第四个层面就是产业工人,“如何从劳务人员转向产业工人,这是中国城镇化、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从装配式建筑这个板块入手,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文林峰认为,人才培养一是要依靠教育部门、职业技术院校;二是大的龙头企业自身需要加强,包括校企合作,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

  “现在从国家层面来说,人社部批准住建部搞的全国装配式建筑技能大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抓手,去年是第一届,今年第二届,已经涌现出了全国装配式建筑各个工种的技能选手,这样的平台在全国有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让各个龙头企业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把产业能力、队伍做扎实,这是我们行业发展最扎实的基础。”文林峰希望越来越多中青年劳务人员向产业工人转型。在制度设计上给他们更多的职务、职称的晋级空间。“这有利于他们在城镇留下来过更好的生活,有更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是我们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目标之一”。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区域本部总工程师秦珩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建筑市场劳务人员的主力年龄已经在45~50岁之间,年轻人到建筑工地工作的意愿并不强烈,“十年之后怎么办?这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

  据秦珩介绍,万科在应对人才短缺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首先是万科的合伙人机制,内部称为“合伙奋斗”。在自身人才培养方面,万科实施的“千亿计划”,目前已经送出去大约150多批、2000多人,以万科的工程师为主,还包括一些合作伙伴,总包、监理等骨干人员。在万科北方区还搞了一个“生根行动”,“请来许多日本专家,跟我们一起现场工作,从管理上、安全上、施工细节上帮我们。希望把日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本土化”。

  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面临的问题很多,困难很多,但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针对当前形势,住建部对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出了“四个不变”,即:决心不变,目标不变,标准不变,思路不变。“建筑质量的提档升级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建筑业的使命,义不容辞。”文林峰强调。

  在虎鹰水泥,正高级工程师楼美善带领团队经过近二年时间持续不断的研究、试验、试生产,成功发明了特种熟料——缓凝熟料,用该缓凝熟料磨制的水泥可广泛用于凝结时间长的特殊混凝土工程,属世界首创,已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奖励资金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